近年来,我国混凝土输送设备行业虽取得显著发展,但高端市场仍被外资品牌牢牢占据。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国内龙头企业虽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技术门槛高、利润空间大的高端市场,如超高层泵送设备、特种混凝土输送系统等领域,仍面临“卡脖子”困境。
外资品牌如普茨迈斯特、施维英等凭借数十年技术积累,在超高压泵送、智能控制、节能环保等核心技术上形成优势。例如,普茨迈斯特的M70-5混凝土泵车最大垂直泵送高度达705米,创世界纪录;而国内同类设备最大泵送高度多在400米左右,且稳定性、耐用性存在差距。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国内高端混凝土输送设备市场外资品牌市占率仍超65%,尤其在核电、高铁等重大工程领域,外资设备仍是首选。
国内厂家在品牌认知度上存在明显短板。外资品牌通过全球布局和标杆工程案例积累口碑,如迪拜哈利法塔、上海中心大厦等超高层建筑均采用进口设备。而国内品牌虽在性价比上具有优势,但客户普遍认为其“可靠性不足”。此外,高端设备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单台设备研发成本高达数千万元,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而外资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专利壁垒,进一步挤压国产设备利润空间。
面对挑战,国内企业正加速追赶。三一重工推出的“灯塔工厂”已实现混凝土机械生产的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30%;中联重科则通过收购海外技术团队,在超高压泵送技术上取得突破。政策层面,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高端装备国产化,多地基建项目开始试点国产设备替代。行业专家指出,未来5年,随着5G、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应用,智能泵送、远程运维等将成为新的竞争赛道,为国产设备提供“弯道超车”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国产设备突围需构建“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优势。在研发端,需加强产学研合作,突破液压系统、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在制造端,推广数字孪生、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在服务端,建立全球售后服务网络,提升客户信任度。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秘书长表示:“只有解决‘用不惯、不敢用’的痛点,才能真正打开高端市场。”
当前,国内混凝土输送设备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尽管外资品牌仍占主导,但国产设备在技术迭代、服务创新上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未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推进,国产设备有望在高端市场实现更大突破,最终形成“内外双循环”的良性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