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开采方式导致的地表塌陷、固废堆积、水资源污染等问题,迫使企业必须在经济效益与生态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点。在这场变革中,山东黄金集团充填实验室通过全尾砂膏体泵送充填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为行业树立了绿色开采的新标杆。
在传统分级尾砂充填工艺面临采场整体性差、深部适用性弱等瓶颈时,山东黄金集团充填实验室直击行业痛点,构建了"工艺革新+智能装备"的双轮驱动体系。通过自主研发的絮凝添加系统、深锥智能防压耙、胶凝材料破拱稳流给料装置等核心设备,成功攻克了全尾砂膏体泵送的关键技术难题。
以玉龙矿业项目为例,针对高寒地区尾砂粒级细、充填量不足的难题,研发团队创新采用"强制迂回搅拌+动态浓密调控"工艺,使膏体料浆制备效率提升40%。项目仅用180天便完成全链条建设,较同类项目缩短40%工期,实现了从设计到投产的"加速度"突破。
在焦家金矿的实践场域,这项技术展现出惊人的生态修复能力。通过构建全流程可视化监控系统,项目团队将充填强度提升至传统工艺的1.3倍,地表沉降控制在80mm以内。更值得关注的是,尾砂利用率从65%跃升至80%,年减排尾砂超5万吨,相当于每年减少20个标准游泳池的固废堆积。
"我们正在创造矿山开采的'零尾矿'时代。"项目负责人指着监控大屏介绍。在嵩县山金矿业,全尾砂膏体充填系统与尾矿综合利用扩能项目联动,形成"采矿-充填-生态修复"的闭环产业链。通过100%尾矿资源化利用,不仅破解了库容难题,更创造出每吨矿石额外增收15元的生态价值。
当行业还在质疑绿色开采的成本压力时,山东黄金集团用一组数据打破了偏见:玉龙矿业项目实施后,充填成本下降4.51元/立方米,生产效率提升5.89%,矿石贫化率从15%降至10%。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CCER机制,项目年增收碳汇收益达800万元,形成"生态效益反哺生产成本"的良性循环。
这种经济效益的跃升源于技术体系的系统性创新。5G+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使配比优化效率提升20%;地质聚合物替代水泥的突破,让碳排放降低60%。在焦家金矿,模块化施工单元的交叉推进策略,将工期压缩30%,设备综合利用率提高至92%。
山东黄金集团的实践正在重塑行业生态。其研发的"超临界CO₂辅助输送"技术,使管道阻力降低30%,为深部矿山开采提供解决方案;3D打印充填工艺的试验成功,则为复杂采空区治理开辟新路径。这些创新成果已纳入《"十四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方案》,推动形成"井下充填-地面复垦-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国家标准。
在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到2025年充填开采占比要达到15%的目标。山东黄金的示范效应正在加速这一进程:玉龙矿业项目创效1500余万元的案例,被纳入自然资源部《绿色矿山建设典型案例集》;焦家金矿的"零尾矿"模式,成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推荐的可持续发展样本。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山东黄金集团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绿色转型不是成本负担,而是价值创造的新引擎。当充填系统与智能开采装备形成协同效应,当碳交易收益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矿山企业正在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向"生态运营商"的角色蜕变。
在玉龙矿业的监控中心,AI算法正在实时优化充填配比;在焦家金矿的井下巷道,无人驾驶充填车穿梭作业;在嵩县山金的生态园区,复垦土地上种植的有机作物即将丰收。这些场景勾勒出绿色矿山的未来图景——那里没有扬尘漫天的开采现场,没有堆积如山的尾矿废料,有的只是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诗篇。
当行业还在争论绿色转型的投入产出比时,山东黄金集团已经用实践证明:在生态文明时代,最先完成绿色革命的企业,将掌握未来矿业竞争的主动权。这场静悄悄的产业革命,正在重塑中国矿山的基因密码。